提到抗日戰爭,中國人自然想到文武雙全、享譽世界的常勝將軍孫立人(Sun Li-jen,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
孫立人天性仁愛,愛國愛民,平易近人,重情尚義,愛護同僚,疼愛部屬。他愛兵如子弟,收留我們五個幼年兵為義子,我三生有幸,上大學後能夠去陪伴孤獨寂寞的義父,我嚮往他的母校清華,大學畢業考進國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他很高興,見我喜歡聆聽他講故事和教誨,對我暢所欲言。他對我恩比山高,義父子情深似海。
幼年時孫立人在青島海灘撿到一塊漂亮的石子,一群德國頑童看到,把他心愛的石子搶去,這是弱國人民的奇恥大辱,立志強兵救國,喜歡研讀《孫子兵法》,深入思考其真義。
孫府家教嚴厲,他認為這是嚴厲的愛(tough love),他以嚴厲的愛練兵。他常說打仗是殘酷的,要鍛煉強健的體魄,支持到最後,勝利地站起來。孫家軍把平時當戰時,打仗不慌不忙,戰時和平時一樣。他叮囑大家打仗時要想辦法,智取謀奪。他知道自己的實力,研探敵情,知己知彼,足智多謀,攻無不克,守無不固。孫立人不愧為公認的常勝將軍。

任稅警總團第四團團長時,孫立人率領該團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指揮卓越,晉升少將支隊長指揮第四、五兩團,黑夜在前線指揮作戰受重傷,血染蘇州河。詳見:袁帆1937:孫立人浴血蘇州河
傷未痊癒,孫將軍繼續整軍經武。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世界大戰,師長孫立人率領新卅八師遠征緬甸,旗開得勝,以寡敵眾,仁安羌大捷救了英緬軍第一師,一鳴驚人,英美將領敬佩不已。他舉止端莊,對任何人不卑不亢,泰然地與國際名將為伍,中國將士們認為他代表中國人的尊嚴,以他為榮。反攻緬北時,指揮靈活,戰功卓絕,1945年5月初中美英聯軍消滅了入侵緬甸的全部日軍,獲得全勝,二戰歐洲統帥艾森豪請他視察歐洲戰場,他活躍於國際名將之間。中國駐印遠征緬甸的新一軍勝利歸國,從雲南向廣東進軍,八月十五日本宣告投降,全國歡騰。
孫立人不但在中國名聲響叮噹,他精通中文、德文、和英文,表現個人和國家的尊嚴,不卑不亢與世界名將為伍,享譽世界,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名將。

將軍心願露署光,睡獅臥龍放光芒
前半生,孫立人為家國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在臺灣時期,孫立人心緒中華民族,關心整個中國,這位深謀遠慮的戰將,渴望中國安定天下太平,給親生子女們取名,中平、安平、天平、和太平。孫將軍的心願,不就是我們民族的中國夢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生改善,全國上下埋頭苦幹,韜光養晦,腳踏實地,創新發展基建、經濟、社會、礦業、科技、政治、軍事、及教育等。不動干戈,不干涉他國內政,自力更生,在和平中迅速創新崛起。
中華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特性寬容忍讓,崇禮尚義,歌頌仁愛,愛好和平。中國人固然守舊,可是我們也很會想辦法,想出新的辦法解決大小問題就是創新。成長中,自己和周邊不斷改變,應變要想辦法,雖然事小,也是創新。孫立人在海州、都勻、印度的蘭姆伽、和臺灣練兵,因為地域、氣候、武器、和裝備等不同,他用不同的方法訓練,可見他隨時隨地在創新。
創造發明,開創學術領域,和提出治國之道是觸目世界的創新。宣導一帶一路,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互惠的理念,攜手共同創建安康快樂的社會,走向大同,這是一個創新的跨國經濟策略。世界大同,各國安定,民族平等,將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未來!回顧歷史,一個國家強盛之後,東征西討,開拓疆土,奴役和剝削弱小民族,殖民天下,十八世紀日不落大英帝國就是個例子。英國多少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相繼發生,社會和經濟改善,發展殺人武器,擁有飛機大炮和船艦,就開始侵略韓國,引起甲午戰爭,打敗中國,野心更加蓬勃,繼續侵佔中國東北,引起日俄戰爭,得逞之後,全面侵略中國,偷襲珍珠港,高喊大東亞共榮,向英國宣戰,發動太平洋大戰,後來受到原子彈的毀滅,無條件投降。戰後冷戰開始,為抵制蘇聯和中國,美國扶植日本,南韓,臺灣,後來日本製造業和經濟發達,部分日本人不知悔改,甚至改寫歷史。看到中國的和平政策,日本人應該感激和悔改。
臺灣是中國領土,中國一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中國鼓勵兩岸同胞交往,兩岸共同發展,誠意寄望和平統一,但是保留武統手段預防挑釁。
中國曾經是世界超級大國,文化優異,國力強大,如獅似龍。十八世紀固步自封,國人對歐洲的科學發展和工業革命毫不知情,休眠的獅或龍飽受屈辱一百多年,孫立人那一輩在艱難中奮鬥,救國圖強。
世界上傳說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說過:“中國是沉睡的巨人,睡獅或臥龍,當她醒來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之顫抖,”可見有些人害怕中華民族復興,因而狠毒抵制,多方阻擾,崛起的道路坎坷,但是中國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默默地開發創新, 如今在許多領域領先。
中華民族壯大復興,世界走向繁榮太平,換言之,中國安定,天下太平。將軍心願露署光,睡獅臥龍放光芒。

將軍心願露署光,睡獅臥龍放光芒
在變老的路上,效法孫將軍注重運動和保健的精神和習慣,我健康尚算良好,喜見曙光和光芒,覺得這一輩子活得很充實。
生命盡頭未必空,歷史人心念英雄
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帶領世界走向大同,實現中國夢,這是中國人的大喜。中國有喜事,我常常想到愛國詩人陸遊(1125-1210)。他的絕筆詩《示兒》,開頭歎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

一千多年後,我們還研讀他的詩詞,念著他的情操氣節。《示兒》告訴兒子們要把國家的喜事告訴父親,我自然覺得應該把中國的喜事稟告義父。
回顧臺灣版的莫須有事件發生時,為證明自己和受牽連的部屬都是清白的,孫立人正氣淩雲地面對危機。將軍被孤立後,他的親朋部屬們小心翼翼地過生活。有一次義父指著報紙上雷震事件的消息,看著我微微搖頭歎息。當年在臺灣的大學畢業生都出國,我當然也想離開臺灣,得到獎學金就吞淚告別義父。
白色恐怖籠罩下,冤情事件不斷發生,朋友警告我不要回臺灣。十年後內人薑曉瑜帶兩個兒子到臺中拜見爺爺,爺爺給他們取名道生、道宏。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大陸有很多留學生到滑鐵盧大學深造,同胞之情,我們自然交好,1985年陳星取得博士歸國,邀我們到福州訪問,曉瑜和我經過臺灣陪同義父數天,闊別十九年父子重逢,知道我們要到大陸,非常激動,稍後義父把一盒勳章拿給我看,他拿出一枚美國銀星勳章,感慨地說:“這是美國贈送給張琦營長的勳章,你幫我把它送到張琦家人手中。”他繼續說:“到湖南長沙去看看,好好修建齊學啟將軍的墓園“。停頓一陣,他又吩咐我到廣州新一軍公墓掃墓,向遠征忠魂致敬。
被孤立三十多年,他一直思念著國家的忠魂,把國家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令我非常感動,無奈當時我沒有能力完成這三個任務,1988年協助義父爭取自由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將軍念忠魂》在報上發表,許多部屬知道將軍這些心願,眾志成城,把勳章送到張琦女兒手中,修建了齊學啟將軍墓園,之後我們大夥兒到長沙向齊將軍致敬,那次還遇到張琦營長的女兒,雖然是首次見面,親如姐弟。可惜中華民國駐印軍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如今只剩下記功亭和四柱紀念塔,往年許多將士和我前往掃墓,面對紀念塔向忠魂致敬。在這種場合中,西南聯大土木工程校友,前中國駐印軍翻譯官王伯惠上校告訴我們,他當初指揮日本投降士兵,進行土方工程施工的情形。我想到義父曾經告訴我,他告訴投降的日軍,遠征將士抗日犧牲,日本應該補償他們,投降日軍心悅誠服,工作認真。雖然老兵們一一凋零,現在也還有些熱心人士前往掃墓。
雖然離開人世了,義父的音容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1989年到臺灣時,一見面他就問我大陸情形如何。如今中國崛起,我默默地稟告義父在天之靈,安定的中國,正在帶領各國走向大同,天下太平在望。我也附帶報告他,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時,孫天平被邀請參加天安門慶祝閱兵,八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會隆重慶祝。

孫將軍義子揭鈞攝1985年臺中家中
教育人才國之本,才識膽略立樹人
孫立人在清華學校接受了八年的教育,中間休學一年,所以他在清華過了九年多彩多姿的快樂生活。他曾是籃球國手,贏得東亞運動會籃球冠軍。初進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是新生,被老生折磨一年,吃盡苦頭,他想到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艱辛激勵了他面對挑戰的決心,讓他瞭解自己,深深體會人生人心,增長他的知識和智慧。他認為教育是國之本,於是以作育英才為己任,以嚴厲的愛,教育和鍛練官兵。他訓練的將士體魄強健,能持久作戰和智取謀奪,堅持到最後,勝利地站起來。
在貴州都勻勵精圖治時,孫將軍辦了軍人子弟學校,遠征緬甸時改名陸軍新編第卅八師官兵子弟學校,教育軍人子弟和地方兒童。反攻緬北勝利後,鼓勵和幫助緬甸曼德勒和八莫的華僑,創辦華夏學校,受命在東北指揮作戰時期,請王伯惠擔任校長,在鞍山創辦東北清華中學。1947年訓練司令孫立人選擇臺灣為練兵基地,設立入伍生總隊,女生大隊,第四軍官訓練班,步兵學校,恢復黃埔軍校等,同時在鳳山恢復都勻時期的官兵子弟學校,改名陸軍總司令部附設誠正學校,提倡誠實正直的精神。
1947-1950年間,撤退到臺灣的軍中,有很多年幼的小兵和流亡學生,訓練司令孫立人認為受過苦難的孩子是可造之材,把沒有親屬的孩子們收集成立幼年兵班,人數多了擴張成幼年兵排,連,營等。1951年,收留了1300多幼年兵,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成立陸軍幼年兵總隊,簡稱幼總,按教育程度分為九個中隊,施與文武雙全的教育。我被分到第三大隊第七中隊,我們讀的是普通學校四年級教科書。
1953年春國防部總政治部下令拆散幼年兵總隊,分發到國防部政工幹校和運輸學校,總司令費盡心力保留幼總無效,傷心至極,他將對1300多幼年兵的愛,放在五個幼年兵身上,自費送張海洲,林忠,朱春富,毛晉紳,和我去讀書,委託他的堂妹孫菊人老師和堂妹夫誠正學校校長王景佑管教,林忠和我插入誠正學校六年級。1954年7月1日,總司令孫立人被調為總統府參軍長,陸軍人士大批被調換,好像改朝換代一樣,章鏡禮取代誠正學校校長,逼迫孫老師和王校長離開誠正學校,孫立人的親朋好友,以及有識之士感到鳳波亭事件的歷史將要重演。
1955年初,中華民國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五月初逮捕郭廷亮等三百多人,高層在報紙上炒作郭廷亮“匪諜嫌疑”新聞,責備孫立人失責,孫家親友憂慮將軍的生命,孫菊人老師前往探視堂哥,回來後告訴我們安心讀書,以後不能稱他總司令或將軍,改口稱他乾爸爸,她說:“乾爸爸說他不怕,他沒有錯,他有稀飯喝,你們也有稀飯喝。”我們感動得很,不知道說什麼好。

中平老師,孫立人,娘娘
太平,揭鈞,天平,中平,安平
揭鈞是孫家的大孩子
1959年考上國立臺灣大學後,我拜見在臺北念佛的義母孫張清楊,並隨她回臺中家中,見到闊別四年的乾爸爸,首次看到四位弟妹。從此我成了孫家的大孩子,經常回家陪伴義父。弟妹們喜歡聽我講故事、要我帶他們到高牆小院外面走走,所以每逢假期我就回到溫馨的家與家人團聚。看到家中有些殘留的養雞設備,生活樸素,我回臺北就去應徵做家庭教師,教學相長,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不讓家裏負擔。
1963年大學畢業,我投考國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做了清華人,他告訴我清華故事,和義父多了一份清華情。取得核子化學碩士學位,留校做一年研究員算是服兵役。1966年我獲得加拿大溫哥華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獎學金,避免敏感,出國前義父以號孫仲能出面為我和薑曉瑜主婚,兩個月後義父送我們到火車站,火車開動時我低著頭流淚,曉瑜沒說話,輕輕地撫摩我的背,她瞭解我和義父情深。無論在哪里,父子心連心,書信和越洋電話互傳親情。
1968年我開始寫論文,想在論文扉頁上感激義父的培植和愛心,祝賀聖誕時請義父題字。他寫道:
才、以曆練而明。知、以艱難而出。
膽、以精細而大。略、以見聞而優。

民國58(1969)年1月20日,古稀之年的常勝將軍掏心贈言,多深的父愛!父親不但美妙地告訴我,博士不是學習的盡頭,他勉勵我海闊天空,學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
父親給我提了立己樹人的格言和人生的指南,教我如何增進我的才識膽略,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前進。這位教育家,寫下了教育的精義勉勵他的寵兒。
才能是鍛煉和累積而得來的,要多多磨練,優秀的才智叫才明。克服艱難長進知識和智慧,受用終身。人生要有冒險的膽量或勇氣,不過要細心籌畫,腳踏實地。開放視野、廣見多聞才會做出好的計畫,擁有成大事的策略。
教育是家國大計(略),孫立人以作育英才為己任,所以他成立幼年兵總隊,營房位於臺灣省立工學院(1956年改制省立成功大學)旁邊,幼總和當地中小學校密切合作,慶祝成立一周年,舉行運動會,邀請工學院,附近多所學校,包括鳳山誠正學校參觀。
中隊長唐鐵仕給我一個差事,要我代表幼年兵向總司令致答詞,我熟讀了致答詞稿,到時候從列隊中跑到司令臺前,接到麥克風,注視著總司令,開始背誦。高高在上的總司令立正姿勢超標準,專心聽小兵說話!感動!我的聲音充滿情感。完成任務歸隊,唐隊長走到我身旁,拍怕我的肩膀點頭。

1952年,慶祝幼總成立周年紀念第一屆運動會,拿著麥克風,
揭鈞站在司令臺前,代表1300多幼年兵向總司令孫立人致答詞。
孫立人是一位有才識膽略的表率,宏才大略,棟樑之才,73年前他以超標準的立正姿勢聽小兵們的代表說話。他開口訓話時,我們肅立聆聽,告一段落時,他會叫我們稍息。孫立人身教和言教並重,三生有幸,我是他訓練過的幼年兵,也是他家風薰陶過的孩子。
宏才大略或雄才大略一般形容能幹的政治或軍事家,說他們有才能和策略。社會越來越複雜,經歷了科技、貨幣、經濟,貿易和外交等戰爭或博弈,中國崛起了。在複雜的情況中生存,必須有多方面的才略,一個人的生存就是博弈,一場不希望終止的博弈。義父孫立人教誨我如何博弈。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年,現在中國的教育非常先進,很多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孫立人在天之靈必定感到安慰, 常勝將軍樂意看到我們瞭解成長和教育的精義,每個人積極地增進才識和膽略,復興的中華民族,邁向光輝的前程,中國安定,天下太平。